曾被視為“顛覆性技術”的3D打印,如今已逐步走出小眾,進入主流制造體系。隨著3D打印在工程領域的持續普及,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隨之浮現——不采用3D打印的工程企業,是否正逐步失去競爭優勢?
這不僅是技術趨勢的判斷,更關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。讓我們一同探討3D打印在工程行業中的影響,以及它是否正成為區分“領跑者”與“追趕者”的關鍵因素。
3D打印在工程行業普及到什麼程度?
數據顯示,工程行業是3D打印應用率第三高的行業,采用率已達41%,緊隨研發行業之後。這一趨勢說明,3D打印正在快速滲透進工程制造體系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過去三年中,擁有內部3D打印機的公司數量增長近四倍。這一爆發式的普及速度意味著——雖未全面普及,但未來工程行業“人人都用3D打印”幾乎是必然。
采用3D打印的企業有哪些優勢?
1. 效率提升,交付更快
與傳統減材制造相比,增材制造通過逐層堆疊材料,不僅減少阻力與能耗,還能有效降低操作錯誤。
結合CAD軟件直接驅動打印,工程師可在後臺處理其他任務,大幅提升整體產能與交付速度。
2. 成本可控,利潤可觀
雖然設備初始投入較高,但長期來看,3D打印能顯著減少材料浪費與返工成本,大幅提高單位產出的經濟性。
隨著技術演進,一些企業甚至在打印後為電子零件表面添加銀塗層,從而增強導電性,進一步降低傳統工藝成本。
3. 開拓新市場,搶占先機
3D打印不只是“更快更省”的替代方案,它也為企業打開了新市場的大門。例如:
· 建築行業已實現45天快速建造整棟房屋;
· 醫療行業可打印仿生組織用於假體或可植入裝置;
· 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正積極探索“4D打印”,材料可隨時間或環境改變形態,展現出更強適應性與功能性。
不用3D打印,未來可能掉隊
目前,不使用3D打印並不意味著立即被淘汰,但趨勢已經非常明確:
· 未來3D打印將成為工程行業的“基本盤”,屆時,未采納這項技術的企業將處於明顯劣勢。
· 特別是在電子元器件、定制化結構件、快速樣機等場景中,3D打印將不再是加分項,而是“必須項”。
工程行業的下一個拐點:從3D到4D
未來,4D打印與微尺度3D電路打印將進一步突破現有邊界:
· NASA 已經實現打印寬度僅30微米的導電電路,比人類頭發絲還細一半;
· 智能材料讓結構可在外部刺激下自動變形,為醫療設備與機器人制造帶來全新可能。
這些前沿技術仍在不斷演進,提早布局將是企業搶占下一個風口的關鍵。
越早行動,未來越具主動權
當前階段,3D打印仍是一項帶有“競爭優勢”的工具,而非“行業門檻”。但很快,這個門檻將被重新定義。
對於工程公司而言,如今正是切入3D打印的關鍵窗口期——不只是為了跟上潮流,而是為了掌握下一個時代的主動權。
——來源:https://www.eetasia.com/